河南商报记者 崔文
郑州市嵩山南路南水北调桥边,一如两座孤单伫立在荒地上的古庙,保老太太和她的老伴儿已经作为守庙人,守护了20年。今年,随着城市发展,道路拓宽,古庙面临着是拆是留的尴尬境地。好在如今有公司平移了古庙,将其保存了下来。
不少市民受访时表示,城市发展的同时,不应忽视古建筑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和精神家园。
现场
为保护村里的“名片”
两座古庙“搬家”
冬日寒风掠过的空地,会显得格外荒凉。
郑州市嵩山南路南水北调桥南侧,两座古庙就坐落在此,孤单的身影与空旷的背景相互映衬。
昨天上午,河南商报记者来到这里时看到,古庙原址上依然保留着众多历史印记,四块石碑镶嵌在砖墙上,字迹已模糊不清,但仍能看到“道光”、“民国”等字眼,香炉内残留着不少未燃尽的香,显示着不久前还有人前来祭拜。
只是两座古庙已和原址“分了家”,不是拆除,是向后平移了几十米。
两座古庙坐落在刘砦村内。据村民介绍,一座是火神庙,一座是关公庙。今年,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道路的拓宽,两座庙恰巧成了“钉子户”。
“不拆,路没法修,要拆的话,村民不愿意。”村民张先生说,好在后来有工程公司过来,把两座庙向北平移了几十米,既保留了古庙,又不耽误修路。
负责施工的河南宏安移楼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说,考虑到古建筑本身不太牢固,且平移后还有抬高,整个工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,“现在平移、抬高已完成,后续收尾工作正在进行。”
故事
为了承诺和信仰
守庙人坚持20年
古庙原址前,有几间破旧的砖房,这里住着刘砦村村民保老太和她的老伴儿,二老还有另外一个身份:守庙人。
“1996年前后,负责守庙的一位大爷去世前对我说,妞,以后靠你守着咱的‘爷’了。”保老太说,这里的“爷”就是两座庙里供的火神和关公。
这一守护,就是20年。
现在二老靠着保洁工作维持生计,但再困难,他们也要坚持守护,“这是祖辈遗留下来的,说什么也要守护。”
讨论
城市快速发展
如何保护古建筑
河南商报记者也询问了多位刘砦村村民,他们都表示两座庙是村里的名片,保护它们义不容辞。
不少市民受访时也表示,古建筑是一座城市遗留下来的印记,理应保护。
古建筑保护怎样才能和城市发展相容共进?
郑州市文物局文物考古科研处李艳萍处长表示,城市在建设时,一些文保单位或文物点等都是不能轻易拆除的,国家也出台了严格的法律禁止拆除行为。
“城市发展很快,但历史文物是市民精神上的家园,传统文化意义深刻。”李艳萍说,对于像商城遗址建公园的措施,也是保护历史文物的方法之一。
“保护文物也是利于民生的举措。”李艳萍说,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,是城市的品质和魅力所在,围绕文物保护进行各项工作,是必然也是实实在在的。